核心提示:吴太献:物理学界的“孔子”阅读答案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给这个人—— 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两位获奖者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分享了1957...
吴太献:物理学界的“孔子”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知自己得奖后,不约而同想到同一个人,并立刻提笔写信给这个人—— 这项荣誉应归功于这个人。两位获奖者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他们把荣誉献给的那个人,是他们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吴大猷。尽管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国内却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李政道在当天早上接到瑞典科学院的电话通知以后写道:“大猷师尊鉴:科技界通知。杨振宁和我舍得1957年物理学诺贝尔奖金……现在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时您的教导。假如在1946年您没有给我这个机会,那就根本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光荣。生政道。”杨振宁同样是在接到电话之后致信吴大猷;“大猷师:值此十分兴奋,也是该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候,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年曾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I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15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i里学到的概念有关。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要告诉您的情意,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生振宁上。” 吴大猷的传记作者丘宏义评价:“他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之大,恐怕是独一无=的。”丘宏义把吴大猷比作述而不作的孔子,孔子的言论由弟子记录而成《论语》,影响中国社会两手余年,“吴大猷在这一点上和孔子一样。通过他的学生们影响了中国的物理界”。吴大猷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杨振宁评价:“吴教授从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后,自30年代中开始在北京大学教物理学,就是他把新的、革命性的‘量子力学,带到中国,要知当时中国学量子力学的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昊教授在北平、后来在昆明所出来的学生,后来在中国物理学界发生非常大的影响。” 除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吴大猷的学生还包括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父亲、台湾中研院院士朱汝谨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在西南联大时是昊大猷的研究生。19 94年,吴大猷通过杨振宁赠给他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吴大猷亲笔写下一段活:“此袋内乃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联大所授古典动力学课的讲学笔记……该课中约有廿人,有研究生黄昆,四年级学生杨振宁、张守廉、李荫远、黄授书等人,对着这样一群学生讲古典物理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 1941年的那个秋天,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吴大猷为了躲避空袭而迁居昆明市郊,为了维持生计而养猪,但他却时常在课后,在西南联大西北角的一扇小门外,在一条很长的轻便铁路边,和“这样一群学生”讨论物理学问题,一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安贫乐道,不改其志。黄昆说:“事隔整整半个世纪,他诲人不倦、乐于教书育人的欣喜心情仍溢于言表。在自传中,吴大猷曾谦虚地说:“近年来,李、杨成就晕然,国人常提及二人A为我学生,传为美谈。实则我不过适逢其会。在那时那地遇上他们而已。譬如两粒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还是钻石。” 吴大猷生前一再强调,知识分子最应当具备的就是前人所说的“风骨”。他曾在九十寿诞时回忆。自己当年以-介书生劝谏蒋介石“总统”不要禁止留学政策,以及后来反对台湾发展核武器。是他对台湾最大的贡献,“对得起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年轻人”。 2000年,人们评价:“吴大猷的逝去,似乎象征一个全方位的知识分子时代的幽微。在追怀吴大猷之时,更寄望这一脉中国文人的香火不绝,后继有人。”2005年是爱目斯坦的相对论发表100周年,又是他逝世50周年,联合国教料文组织宣布今年为国际物理年。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知识分子的同时,国人似不应忘记逝世5周年的另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知识分子一吴大猷。 (选自《民国风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吴大献虽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但他在闰内的声名远没有这两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生响亮。 B.李政道和杨振宁给老师的信中部表爪现在取得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时老师的教导,深情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C.吴大猷在国际上声名卓著,在中国物理学界中的影响力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是第一位将现代物理学引入中国的人。 D。吴大献培养的学生在中国物理学界都极具影响力,如李政道、杨振宁,中国科学界的领导人物朱光亚、黄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等。 E.“譬如两粒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还是钻石”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吴大猷对李政道和杨振宁赞赏之情,同时也折射了他身上谦虚的美德。 (2)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李政道和杨振宁给老师吴大猷写信写起?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吴大猷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4)本文作者把吴大猷比作孔子,请结合材料,探究这样比喻的理由。(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