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升学考试 > 高考资料 >

在时代发展日益快速的当下,“国学经典与时代追求”这个话题也更

时间:2015/11/10 20:33:18来源: 作者: 点击:
在时代发展日益快速的当下,“国学经典与时代追求”这个话题也更加受人关注。一些中学生也加入到了对这一问题讨论的行列中来;有的同学说:“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会产生 ,作文试题,语文学科,河南文科豫文网-河南

    在时代发展日益快速的当下,“国学经典与时代追求”这个话题也更加受人关注。一些中学生也加入到了对这一问题讨论的行列中来。

    有的同学说:“学习国学经典,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符合时代追求。”

    有的同学说:“当下一些国学经典的选文,在文本内容、学习方式上都显得较为单一,与时代追求不大适应。”

    还有的同学说:“国学经典的学习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关键在于要能够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时代追求。”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意味。材料中既有对“学习国学经典”的正面价值与意义的言说,也有对“学习国学经典”困窘的传递,那么,应如何更加全面深刻地审议这个问题呢?材料的末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学习国学经典要与时俱进,即是说:学习国学经典要让“国学经典”更好地发挥正能量,与当今的时代追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保持一致。所以,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为:“学习国学经典要适应时代追求”。谈论“学习国学经典”的困窘,能够涉及对“国学经典”价值意义的探究,为符合题意。脱离“时代追求”,仅谈“学习国学经典”的好与坏,为基本符合题意。

    参考

    让传统文明与时代精神对接

    ——读《品读国学经典》

    王永福

    国学经典作品,是我们祖宗在长河中撰写的传世之作,是彼时彼地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传统文明的读本。今天联系现实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让传统思想与时代精神相对接和融合,能够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品读国学经典》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去年推出的新书。编者夏海先生,于浩如烟海的国学著作中,精选了36篇代表性作品加以“解构”,站在新的历史角度进行分析评述,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对广大读者深入学习国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领和启迪意义。

    选本涉及历史、哲学和文学各个领域,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多个方面,对每篇作品产生的背景、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主旨,作了全方位的阐释,做到“知人论史”“知人论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与时俱进,升华认识。对每篇文章作出真善美的评价,赋予国学以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而使“品读”超越了一般化的赏识文章,推陈出新,达到一种新境界,让读者不仅从中受到思想教益,而且获得美感享受。

    读过国学经典,对照现实生活,你会发现当下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些执政理念和方针政策,与历史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对祖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置于卷首的管仲《牧民》,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牧民》是《管子》一书的首篇,充分反映了管仲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和策略。他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观点并付诸实施的家,强调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以此同“官本位”相对立,而且将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奠定了传统精神文明的基石。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选入中学课本,文中鲜明提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强调广开言路、多方纳谏的重要性。文章以身边人的几种思想表现,生动地告诉我们由于囿于私利,面对同一事物,会作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观察评价事物的角度,取决于主体的立场。邹忌不被身边人的花言巧语所惑,能够广开言路,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从而告诫今之为官者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判断是非曲直。至于孟子提出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位思想,主张“保民而王”,更凸显了其唯物史观,值得今人效法。

    真心求人才,大胆用人才,亦为国学的重要思想传统。历史上开明的知识分子,很早就提出广招人才、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的主张,为古时明君所采纳。李斯的《谏逐客书》,把招贤纳士作为重要的用人之道,提出启用和引进人才,关键在于君王要有容人之量,妒贤嫉能者,只能远离人才贤达,成为孤家寡人。李斯就是这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不仅自己充分认识人才在成就事业中的重要性,而且能站在君王的地位,设身处地说服秦王接纳各种人才,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付诸实施。在《谏逐客书》中,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自己的政见,为秦王统一中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历史上的政治家和哲学家在他们的著述中,不仅看重阐释论证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而且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致君尧舜上,能够施仁政、讲道义,惠及平民百姓。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的要与时俱进,坚持法治的理念,更具有先见之明。在那个年代,就看到并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确实难能可贵,不愧为超前意识,是规律性的发现,很值得今人学习。

    古今中外,有见识的知识分子,都提出看书学习在人生进步、国家兴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人们活到老、学到老,并且总结出学习的规律,教人以方法。孟子在《劝学篇》中告诉人们学习首要的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次是要长期积累,锲而不舍,循序渐进,第三要专心致志,切忌三心二意,要不达目的不罢休。尤其孟子提出的见贤思齐,以好人和先进人物为榜样,争做贤达人士,让读者明晓,学习不仅仅是为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积德修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道德操守,用今人的话说,就是要提高精神素养,争做文明人,很富有现实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人尤其申明,领导身边要拥有好人,起用良臣义士和贤达人才充当智囊团,及时为当权者献计献策。唐朝兴旺,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魏征这样有高智商并且勇于进谏的贤臣。他的《谏太宗十思疏》,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系统的治国理政纲领,特别是把“厚德积义”作为治国之根本,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要精神文明领先,营造风清气正、顺乎民心的氛围,讲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上,为唐朝振兴,筑牢了思想根基。当然有良臣,还要有贤君,如果唐太宗糊涂昏庸,缺乏纳谏的宽阔胸怀,同样于事无补。

    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的《陈情表》面对着尽忠与尽孝的两难选择,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尽孝为先,并且得到皇帝的理解和宽容,彰显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富有现实意义。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很难想像他能为国家尽忠。李密的《陈情表》之所以能打动君心,关键在于充分说理和以情动人,而不是空喊口号,不加分析地拒绝皇命。他如实地分析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把尽孝与尽忠统一了起来,取得圆满结果。《品读国学经典》还精选了几篇富有家国情怀的名人家书和历史上影响深广的文学名篇,托物言志,以事喻理,借景抒情,表达了热爱祖国、胸怀天下、甘于奉献的思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用另一种形式弘扬了传统的精神文明。

    综观国学经典的作者,无不具有积极入世和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都把注重个人素养提高到首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奉行要作文先做人,做德艺双馨的思想文化工作者,开历史的先河,为今人树立了楷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