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刘因(1249~1293)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②青房:莲蓬。 (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2)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诗歌对“秋莲”这一形象的刻画,不乏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至少两点)(6分)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至少两点,各3分) 首联 “瘦影”中“瘦”字用得传神,一个“瘦”字再现了荷花的情态,为作者惜荷之情、自伤之忧奠定了情感基调。 “不自容”即不夸耀、不炫耀,依拟人手法把荷花的那种内敛的高贵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杳杳”言淡香悠悠之状,香本无形,作者采用通感手法,把本无形之物写得形象可感。 颈联“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情景交融。既有拟人,又有双关手法的运用。 2.借咏荷来表达自己追求高洁的精神世界的心智。前四句描写了荷的形象及独自面对秋风的孤清高洁。(2分)后四句借秋天的荷既标明了自矜晚节,矢志不渝的人生志向,又抒发壮志未酬,韶华易逝的悲戚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隐居乱世的孤寂情怀,和一种看空看淡的心理。(3分) 三: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出秋莲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诗中通过“瘦影”“亭亭”写出秋莲的外形纤弱、挺立的特点(2分);通过“淡香杳杳”,写出了莲的清香、邈远的特点。(2分) 2.表现手法:借物抒怀(或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也算对,1分) 这首诗描写了秋荷在白露秋风、江清月冷中,虽遭大自然无情的拒人于千里之外,仍留下“莲蓬”与大自然抗争,全其晚节。(1分)诗人以秋莲自喻,寄托诗人身世之感,表达了诗人看淡人生盛衰荣辱、兴寄高远的豁达情怀。(2分) 注释: 不自容:不好意思,无地自容,形容处境窘迫。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或处境窘迫。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让自己钻进去。 此处“亭亭”只有“高”的意思,没有亭亭玉立的褒义,含自我否定,所以对象特征是“瘦高”,不是“亭亭玉立”或“高挑”等。 1.杳: 无影无声:~无音信。~然无声。~如黄鹤(喻人或物全无踪影)。 2. 幽暗,深广:~渺。~冥。 3、渺茫;深远;高远:杳不知所之也。(杳,深远没有尽头,这里表听不到声音。)——唐· 杜牧《阿房宫赋》 前两者可理解似有似无,看不见,听不清,诗句此处理解为香气似有似无,闻不真切更为恰当。与前面的“淡香”正相吻合。所以此处不能答“香气浓郁”、“香气四溢”或“香气传得远”。 试译: 秋天到了,荷叶失去往日的圆润,形容枯瘦,高高挺立在水面,自己都觉得羞于见人。荷花的香气清淡,似有似无,还指望与谁情意相通——世间恐怕是没有人欣赏了。 荷叶衰败,荷花凋落,这种情景已让人不堪忍受,更何况现在又处在清冷的江水和月色之中! 虽然叶衰花败,但还想保持莲蓬完整,也算是保全晚节吧。谁知现在已是白露生秋风起的时节,恐怕莲蓬不久也会破败。 荷花由盛转衰,莲子从莲蓬里凸显出来,像一位倔强的老人依然顽强地睁着眼睛,心中默默对自己说,我不会像某些人那些散发扁舟,载酒江湖。因为生命有时,酒壶易空啊。 大意赏析: 刘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 枯瘦的身影稀疏立于荷塘中,淡淡幽香缥缈,有谁能闻到?已是绿叶枯黄红花惨败之际,又身处凄清江水和冰冷的月光中。原想在茅草房中保全晚节,谁知道已是秋风劲吹的白露时节。依旧能够将江山盛衰看在苍老的眼中,还是不要沉醉在孤独的扁舟中。 朦胧晓色中, 看到将落未落的白莲。 凌波独立,露冷香消, 似乎含有一种幽恨,故云无情有恨。 诗咏秋莲,若即若离地从空际着笔,写出了花的淡雅清幽的意态之美,同时也流露出作者乱世隐居的孤寂的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