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可以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在阅读和欣赏这类诗词,要注意离别的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情视角。可以说,这是阅读与欣赏送别诗的关键。 送别诗在写法上主要有借景抒情和因事抒情。前者就是借景物来烘托情感,后者就是借故事演绎来抒发情感(这主要体现在词中)。其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第一、直接抒情的 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即诗人或者诗中人物不借他人、他事、他物、他景为媒介,直接表露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法。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诗歌中,诗人在最后两句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不但叙写离情,而且主要在于激励友人。可以说,诗人在凄清缠绵、低回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给有人以积极的鼓励,在鼓励中抒发了离愁别绪。 第二、间接抒情的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诗人将自己或者诗歌中人物的情感借依附于人、事、景、物、理,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说理抒发和表露的一种抒情方法。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1、以喻显情的 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这浩浩荡荡东去的一江春水,正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诗人以水喻情,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意蕴深刻,给人无尽的回味。 2、借酒抒情的 酒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特殊抒情“物”。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可以说,就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抒情“物”。 饮酒送别源于古代的“祖道”仪式。所谓“祖道”就是通常说的“路祭”,即祭祀路神祈求平安。发展到后来,“祖”就逐渐被“饯”所取代。在诗歌中,“酒”是诗人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诗是内核和本真。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一二句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接着三四句写了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送别诗总要表现离别。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诗人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劝酒辞就表达了对朋友最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3、借物表情的 借物表情就是借助某一物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法。这在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送别诗中常用“物”即审美意象主要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如,杜牧的七绝《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歌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描写别情。然而,诗人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抽象的不舍之情,而把重心倾向在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正如《诗歌艺术鉴赏》中所说:“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这里,因为诗人以伤感而不舍的眼光看蜡烛,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烛泪”就是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流泪。诗人借蜡烛这一意象,表达了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感情。 4、借景抒情的 在诗歌中,写景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为了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其中,所以,借景抒情就成为诗歌词作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唐诗人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歌不仅以山水、人物、动人形成画面,而且诗人以画外的形象出现,使读者回味不尽。可以说,诗人在作笔于实,虚处藏神中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特别是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勾惹诗人的归意。诗人在优美而自然的环境中寄托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要注意,送别诗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