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漯河人如何“闹”元宵漯河晚报 □记者王辉 春节一过,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
人如何“闹”元宵
漯河晚报 □记者王辉
春节一过,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个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那么,在咱漯河元宵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民俗专家以及普通市民,进行一番调查。
十五扁,十六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有团圆美满之意。
“咱市很多地方是元宵节吃汤圆,可是我们老家却是正月十六吃汤圆。”62岁的赵学礼,老家在召陵区万金镇张赵村,他的老家至今还保存着“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传统,也就是正月十五吃饺子,正月十六吃元宵,寓意是团圆、吉祥,扁扁圆圆又一年。
为什么要正月十五吃饺子,正月十六才吃元宵呢?研究漯河民俗的乔聚坤先生认为,一是跟月亮的运行规律有关,二是跟中国人的“口彩”有关。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是在“望”时。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人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在不借助科学仪器的时代,古人发现,“望”以前月亮的“脚步”有时会比较慢,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十七圆”。
在追求过年团团圆圆的大背景下,正月十五的月亮不圆,自然不算圆满,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先贺岁,正月十六再吃元宵的习俗。
另外,“六”在《易经》中是阴数的代表,有顺其自然的意思。因此,在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中,“六”这个数字始终被认为是“顺利”甚至是“大顺”的意思,有个好口彩,这个“年”自然是好上加好。因此,就有了正月十六吃元宵的习俗。
晚饭后要“送神”
“正月十五晚上吃罢饭,还要‘送神’。”赵学礼老人说,在他们村,每当正月十五晚上7点多,村民们要挎着篮子,装上供食,供食要有肉、香纸,到村里的十字路口处虔诚地举行送神仪式。“旧社会土地庙都在村里的十字路口,以前送神都是到土地庙,现在土地庙没有了,就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处。”赵学礼说,“送神”不但要焚烧香纸,有时村里还会搭个神棚,上面挂上灯笼,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邀请民间艺术表演队到村里“玩故事”,举行这种仪式的主要目的是为村民们祈福,保佑全村人家家平安,风调雨顺,新的一年庄稼大丰收。
记者从一些民俗专家处获悉,正月十五“送神”的习俗在我市一些农村仍然有延续。
闹花灯还“偷”灯
元宵节有中国狂欢节之称,老百姓要在这一天“闹”一“闹”。“在漯河,一直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李伯良曾在市群艺馆工作多年,据他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元宵节这一天,漯河人家家户户门前都要挂灯笼,“以前的灯笼大部分都是手工扎的,不像现在制作这么精良。”李伯良说,他小时候过元宵节,家里用一些高粱秆、麻秆自制花灯,花灯里面放一个萝卜块,上面点棉油或者煤油,在黑夜里拎出去,橘黄色的光从花灯中透出来,非常漂亮。花灯扎好以后,孩子们就提着花灯走出家门,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一起“比灯”(比比谁家的花灯更好看),“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花灯里面开始点蜡烛,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把心爱的灯笼烧坏了。”李伯良说。
同样是花灯,在区商桥镇刘孟村却“闹”出了另外的花样,“我们村闹完花灯,还可以偷灯,当然这种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这里面有寓意。”村民们介绍说,正月十五当天晚上,各家各户把家里的灯挑出来放在村委会比一比,这时候如果哪家娶了新媳妇,可以派新媳妇的嫂子或者婶子把花灯“偷”拿回家,寓意在新年里早生贵子。
等新媳妇生完孩子后,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还要自制一些花灯去村委会“还灯”,算是还愿。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县莲花镇薛寨村,正月十五晚上要放河灯,“用一个木板,上面放个板凳,板凳上弄个萝卜块,点上棉油或煤油,就算是一个简易的河灯。把灯放在村里的坑塘里、河边,随水漂流。”薛寨村的薛付喜说,正月十五放河灯是为了祈福保平安,“现在社会发展了,河灯的样式也更漂亮喽!”
逛灯会看烟花
不少漯河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到元宵节晚上,或是拖家带口,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去市区看灯展,造型美观的彩灯将街道装扮得光彩夺目,从传统的六角宫灯,到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灯,加上一条条妙趣横生的灯谜,大街游人如织。
据《漯河史志》记载,“元宵灯展是漯河市区节日文化的传统项目,为活跃节日气氛,丰富春节期间群众的文化活动,从1988年起,每年都举行十五元宵节灯展,展出时间一般一周左右。参加单位是全市所有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制作大小不同的花灯……特别是前几届灯展,各单位参展的积极性很高,平均每年参加展出的大型花灯有150盏。这些花灯一般高2.3米,长宽各3.4米,有些大型花灯高16米,宽12米,集灯、声、音、形、高科技于一体,表现了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强劲发展的场景,讴歌美满的幸福生活。这些花灯制作工艺各种各样,不少精品花灯使观众看后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每年元宵之夜,市区万人空巷,男女老少都涌向市区人民西路,观看一年一度的节日灯展。”“有时候灯会上还放烟花,市区及郊区的人都涌到嵩山桥或者老大桥附近,熙熙攘攘,那才是真正的‘闹’元宵呢。”采访时,几位老人说,最近几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一种回忆。
玩故事找乐子
正月十五闹元宵,怎么闹?在我市,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依然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各乡镇的“民间故事队”,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元宵节当天,“玩故事”会集中斗艳: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跑竹马……各个民间故事队拿出看家本领,在父老乡亲面前大显身手、一争高下。敲起锣鼓舞起龙,骑上毛驴划旱船,民间“玩故事”图的就是乐!2月28日,记者在县陈庄乡大蒋庄村的广场上看到,传统民俗表演“云里马”正在这里紧张排练。据了解,在大蒋庄村,有表演“云里马”闹元宵的习俗。“云里马”是由大铜器伴奏,将3岁左右、骑着木马的儿童扛在大人肩膀上进行表演的形式,孩子们骑坐的木马可以随着大人们的舞步进行360度旋转,因为位置较高,仿佛悬在空中,故而得名。
“云里马”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该舞的表演道具上端大多是一个马,马脖子与身子交接处安了一个弹簧线,马头可以灵活扭动,骑在马上的小孩可以拉缰绳指挥。
大蒋庄村的“云里马”负责人李全友说,这种民俗在村里已有几百年历史。组织“云里马”表演对儿童的挑选要求非常严格,需要经过多次排练才能成熟,“过年要有个年味儿,有这样的民俗给老少爷们表演表演,让村里热闹热闹!”李全友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