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蝉|虞世南|试题答案赏析


(唐)虞世南①
垂緌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 、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②緌(ruí):古
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③藉(jiè):凭借。
1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1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1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1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赏析

  夏日是蝉鸣的时节。自古文人爱好蝉、写下了不少好诗、好赋。如唐代虞世南的《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思是说,蝉垂下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喻义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也有见蝉感怀,忧思不绝的,如唐代白居易的“一闻愁思结,再听乡心起”,李白的“秋蝉号阶轩,感物忧不歇”。

  明代许元倩讨厌蝉的喧聒,虽有“附言鼓噪”的微词,但毕竟歌颂的多诟骂的少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