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杜甫|试题答案(2)
时间:2013-07-22 17:51 来源:未知 作者:86zhaokao.cn 点击:次
三四两句是一二两句在一种回环往复形式中的发展,表面看是重复,实际上思想感情已经深入了一层。这样的重复,使事理所含的“因”(穷困)和“果”(扑枣)的内在联系,有隐而显,揭示得更为充分,由此就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邻妇了解深切,关怀备至,因而使感情的色调加浓加重,显得更为丰富和深厚了。杜甫在这里还用了反问的形式。这反问显然不是对自己,而是对吴郎而发的;反问以一种比直叙形式更为强烈的语气提示对方,显得情更切而理亦更明。“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正因为邻妇来堂前扑枣时心怀恐惧,就更应该对她抱一种亲切和蔼的态度。这一句表现诗人的态度和感情,极尽曲折婉转之致。前面一句虽然也包含了诗人的态度和感情,但重在析理,且纯从邻妇一面着笔;这一句则是寓理于情,从邻妇一面写到自身一面,出语恳切,将两方面的感情凝聚融合于七字之中。“恐惧” 是指邻妇来堂前扑枣时的心理。邻妇“恐惧”,杜甫何得而知?这表现了诗人设身处地,对穷困老妇的处境,心理体贴入微。缺乏同情心的人自然想不到这一层,有同情心而粗心大意的人也不会有这样深细的体察。“亲”是指因对方“恐惧”而应持的一种态度,也即首句“任”字的一种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达。“亲”是就自身一面言,指诗人,亦兼含吴郎在内。可以理解为“咱们”应该如何如何,着一“须”字,晓谕的意味十分鲜明。由对方的心理转到自身的态度,经这样一层转折,不仅揭示出诗人感情心理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而且揭示了含蕴其中的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涵。 既然是以诗代简,当然每一句都是写给吴郎,针对吴郎而发的。但从字面上看,前四句都是写自己,诗人以自己对邻妇的关心同情体贴,来启发何打动吴郎,结到“转须亲”三个字上。处处晓谕吴郎,却又不直接点破,只是含蓄委婉地暗示给对方。但有了前四句,在情理两方面都已作了充分地准备和铺垫,五六两句便可直接明告吴郎,插篱一举是疏于考虑了。这里虽是点破,出语却同样委婉含蓄。“防”是“提防”“疑惧”一类意思,说地是邻妇;“远客”指吴郎。意思是:邻妇对吴郎心生疑惧,不敢像从前那样来放心扑枣,未免多心;不过你一来便插疏篱,像是有意防人,就显得是过于认真了。明明意在晓示吴郎,批评吴郎,却先责邻妇,有意地倒主为宾。然而责邻妇“多事”是虚,是陪衬;怪吴郎插篱失于不必要的认真,是实,是本意。前后两句分用两个虚词“虽”和“却”,“虽”表让步,“却”表转折,两相呼应,宾主和虚实便截然分明了。意思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写来却迂曲委婉,语气缓和,最易为对方所接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许多本来不涉及政治的日常生活甚至自然风景的诗作中,都往往能即小见大,写出历史内容和时代特点来。杜甫不愧为“诗圣”,他的胸中装着国家,社会,人民,笔底翻滚着时代的风云。末两句进一步揭示出邻妇穷困的原因,从一个人的不幸遭遇,扩大到写社会,写时代。封建统治者敲骨吸髓的掠夺,连年不断的战祸,使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民,如邻妇一样,沦于悲惨的境地。“已诉”是邻妇诉,诗人诉,也是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民在诉。正是千万人的这种痛苦的呼声,激荡起杜甫心中的诗情,使他怀着无限沉痛的感情,用诗歌来传达人民的心声。这两句诗,大大地提高了全诗地思想境界和艺术感染力量。由于勾画出时代地背景,邻妇地悲惨遭遇本身,也获得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典型意义。 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这首诗作一比较,可以看出,经历了六年的战乱和流离颠沛(其间仅一年左右时间相对安定)生活之后,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得更加切实沉重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含寓着深长的感叹。“安得”是想望得,可是欲得而不可得。但他毕竟在幻想中安慰自己,也安慰天下得寒士,还抱着一种“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梦想。然而充满斑斑血泪的现实,已将诗人的幻想击得粉碎,到写《又呈吴郎》的时候,杜甫已经清醒地看到,纵使任随邻妇来堂前扑枣,也并不能帮助她真正摆脱苦难。而且战火不息,统治者征敛未减,只会有更多的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深切同情,却又无法改变他们的悲惨命运,无可奈何,只有泪满衣衫了。可贵的是,诗人的脉搏跟邻妇和千千万万像她那样穷苦的人民的脉搏是跳动在一起的。“正思”的“思”,是杜甫在“思”,也是千千万万苦难人民的“泪”。这是这首诗的深刻动人处,也是杜甫思想和人格的伟大 (责任编辑:86zhaokao.cn) |
- 上一篇: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试题答案
- 下一篇:吃出来的血缘|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