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万里西风入晚扉|黄公度|试题答案(2)
时间:2013-08-11 22:27 来源:未知 作者:86zhaokao.cn 点击:次
一 审准题眼 把握要点 参加考试,当然要知道试题问什么。只有知道问什么,才能有目的的去读诗歌。因而审题很重要,不仅要审题,更重要的是要审准题。审准题眼,是指能够化繁为简,准确地把握试题的命题要点。可以说,只有审准题眼,才能为答好题,答准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以南宋黄公度的诗《悲秋》为例,来对古诗鉴赏题进行较为准确而有效的审题。
悲秋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对三个试题进行化简后,试题可以变为:
(1)景情角度,赏析颔联 二 带着问题 读懂诗歌 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点: (一)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按照上面所说,针对《悲秋》这首诗进行分析。诗歌题为《悲秋》,我们可以知道本诗内容写的是秋天的人、事、物,诗歌情感基调为悲。还可从以下一些问题着手思考:诗人因何而悲,是否一直为悲。对于作者黄公度,他是南宋人,可以知道诗人所处的家国之痛。 (二)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我们来看注解: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对注解进行化简,得出: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政策而被贬。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此时的心情,可能是忧愁、惆怅、悲凉、郁闷、苦闷等等,本诗的主题可能是托物言志,通过写秋天萧瑟的景色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 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对黄公度的《悲秋》进行分析:可以从主要意象和情感线索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考虑。主要意象是指能够表现作者情感或者能够暗示以及揭示诗歌主旨的意象。《悲秋》这首诗里的主要意象依次为:西风、高斋、别浦、双帆、平芜、山鸟、井梧等。情感变化为:怅、独、伤感(别)、感慨、不悲。对于诗歌的主旨,我们看诗歌的尾联“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可知诗人对国家大事是充满感慨,但又不是一味悲伤,而是“不学楚人儿女悲”,表现出了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三、 按分答题 分条分点 对诗歌内容有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接下去就是要组织答案。首先必须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要按分答题。小口径问题问什么就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类。 (3)所起的作用: 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责任编辑:86zhaokao.cn) |
- 上一篇:吴良镛:为良居谋|试题答案
- 下一篇:民间助学——成长与尴尬同行|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