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高考资料 >

论述文阅读训练:《“创新链”中的“冷角落”》阅读答案

《“创新链”中的“冷角落”》

钱定平

①隐喻是修辞学的热门术语,通感则是心理学上一个冷僻角落。隐喻,现在已经是国际科学界的关键词,大大超越了的藩篱。通感和隐喻到底有什么用?大哉,其为用也,它正可作用于我国目前极常用的一个词儿——创新。试问:新的创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创新的机理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如果同通感和隐喻结合起来,就会豁然开朗。

②通感有狭义跟广义之分。北宋的宋祁有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所表现的是心理学上的通感。人类精神活动的各个部门之间是相通的。这种联系借助人类的大脑,所以也可以叫做“通感”。

③愈是复杂的作家,多种不同类精神活动的通感愈是强烈。文学创作正是汇聚多样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感而就。而科学创新,却是汇聚多种异类知识通感而成。

④世界级科学家艺术家的划时代成就,好像能够支持这一点,我想到的是爱因斯坦和毕加索。前者因为提出相对论而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后者有缘创导“立体派”而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1905年爱翁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前,他就旁通了洛仑兹的电磁理论、庞加莱的科学理论、以太问题、空间表达几何学,甚至电机设计等等,当然还包括巴赫与莫扎特给他的潜移默化……我读过一篇居然说爱翁是“抄袭家”的外邦酷评,找到的却是正面的论据。据说,爱翁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理论,基本上是洛仑兹和庞加莱论述到的东西;而E=MC2则有其他两位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影子。其实,即使退一万万步来说,爱翁也是划时代的集大成者。集数人之功而通感之,并达其大成者,这难道还不算伟大?当时的毕加索先生呢?他就更妙了。他一不钻研“画论”,二不临摹拉菲尔,他整天口袋里总是揣着庞加莱的数学科学书,一出口就大谈“第四维空间”怎么怎么的……所以,毕翁才能在1907年画出《阿威农少女》,让那五个倾斜扭曲的可怜女郎,在三维空间根本站也站不住,而表达了他一举进入了四维空间的“立体派”思想……

⑤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的杰出之处,常在于他们旁通了不止一个领域,善于从某些旧领域获得沟通新领域的通感,而在夹缝中一举发现也即造出新的苗头,进而树立起新的理念和创意,这就是创新。所以,通感可以成为创新之源。

⑥不过,这当中还有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微神与隐喻。通而感之下面关键的一刻,便是人会进入一种微神状态。这是我对英文vision——就是形象——的一种音义兼备的翻译。微神之时,大脑里全是图形在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混沌、流动、不确定却自组织的精神状态。爱翁善于不借助抽象符号的微神,所以,他比别人看得远;拿破仑善于不借助抽象符号的微神,所以,他作战常能所向披靡;中国古代先贤更善于不借助抽象符号的微神,所以,他们能够把握恢弘与壮阔。

⑦微神活动会结出果子,需要有一个口袋来装,这就是隐喻了。诗人墨客与大科学家其实并没有不同,都善于不借助抽象符号来思维。科学上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德国化学家梦见一条自咬尾巴的蛇,而发现了苯环的结构。我看,梦境恐怕是最典型而纯正的微神了,这很值得研究。

⑧我所谓的通感具有远源异质的基因,一结果就结晶成了各式各样的隐喻。爱、毕两翁的工作,都是在繁花丛中求得通感的产物;他们所提出的新形象,如歪歪扭扭的女郎、时间作为第四维度,也都是新的隐喻。各门学科阡陌纵横、交叉往来,互通有无、互相生发,不但触发出新鲜的通感与新颖的隐喻,更促使科学和文艺一浪推一浪蓬勃发展。所以,一部科学史,其实就是通感史;一部艺术史,也是通感史,他们又全是新旧隐喻的更替史。

但通感和隐喻却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既眷恋伟人,也喜欢凡人;既造访王谢厅堂,也光顾寻常人家。我觉得,世上99%的人都会微神,但其中99%却未能结晶成隐喻,这就是空想家和实干家的区别;这些隐喻里的99%又没有最终成为创新的正果,这就是嬉游者和创新者的区别了。

⑩通感本来就是从审美起步的。设想一下,我们人类以沧海一粟之身,却能插上通感的翅膀,神骛八极,心游万仞,遍尝茫茫宇宙与纷纷人世脉脉深情的壮丽之美,这是什么样的境界?

(来源于文汇报,有删改)

1、第④段作者举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为例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2分)

2、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2分)

3、根据全文内容,题目中提到的“创新链”指的是:□□——□□——□□——□□。(2分)

4、选出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 )(2分)

A、通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心理学上的通感是狭义的,人类精神活动的通感是广义的。

B、第③段由文学中的通感引出科学中的通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毕加索之所以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因为旁通了数学领域,进入了四维空间。

D、结尾化用了古文《赤壁赋》、《文赋》中的名句,赞美了人类精神借助通感跨越时空领略宇宙和人世壮丽之美的崇高境界。

5、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请举出高中教材中的一例,阐述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作用。

 

 

《“创新链”中的“冷角落”》:福清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