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训练:《一双手(节选)》阅读答案
时间:2013-11-05 23:34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一双手(节选)》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屋里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 24厘米 ,宽 10厘米 ,厚 2.5厘米 。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 1300立方米 ,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7.张迎善的“天下第一奇手”“奇”在哪两个方面?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4分)
8.文章为什么不直接介绍张迎善的工作实绩来表现他的崇高精神,而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他的一双手上呢?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9.写点评是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考下面示例,在选文中另找一句作点评。(3分) 句子: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点评:用“铁铸的”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句子: 点评:
10.请你模仿示例,联系选文内容,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4分) 示例:感动中国2006年度获奖人物林秀贞的颁奖词——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一双手(节选)》:福清教育网整理 7.(1)外形之奇:粗糙如“半截老松木”,坚硬的“老茧布满每个角落”,呈木色的皮肤,又深又粗的纹络,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巨大的手掌,等。(2)贡献之奇:“栽树26万多棵”,“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等。(共4分,答到一方面得2分,不一定要答到“外形、贡献”这样的用词,意对即可) 8.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林业工人(人物所做工作)的密切关系做文章(1分),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1分),从中体现了作者选材的独具慧眼,也更能反映人物的高贵品质(1分)。(共3分。意对即可,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9.没有标准答案。示例句: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1分)。点评:把张迎善的手指头比作“三节老甘蔗”,说明手的粗糙,突出了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作者的惊叹之情(2分)。(共3分,意对即可) 10.不设统一答案。参考:长城是数十万能工巧匠,淌了十年汗水修建成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施工人员历时35年筑成的,而伊春林区年仅32岁的育林功臣张迎善却用自己的一双手创造了5年改林、造林1170亩的奇迹。这是一双肉长的手,却胜过了铁铸的镐;这是一双“丑陋”的手,却创造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就是这双平凡的奇手,向世人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奉献!(共4分,事迹概括2分,评论2分。二者综合,视概括准确度和评论是否恰当酌情给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