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高考资料 >

文言文阅读训练:《唐论》阅读答案(2)

《唐论》

曾巩

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放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放先王之法 放:仿效,效法

B、拟之先王未备也 拟:比较

C、人人自厚,几致刑措 措:废置,搁置

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治:管理,统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既攻秦而亡之 控蛮荆而引瓯越

B、以其法修则安且治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士之生于文、武之后 为降虏于蛮夷

D、又有治天下之效 悟已往之不谏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B、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C、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D、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5分)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译文:

(2)(4分)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译文:

(3)(3分)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译文:

 

 

《唐论》:福清教育网整理

10、D 应解释为“太平”“治理得好”

11、C 两个“于”都是介词,“在”。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B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又”;第二个“且”是副词,“将要”。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C

13、①周成王、周康王死后,百姓见不到上古圣王那样的太平盛世了,天下一天天地陷入混乱,一直到秦代,完全废除了前代圣王沿用了数千年的法度。(“殁”译为“死”,“日”译为“一天天”,“以至于”译为“到了”或“一直到”,“法” 译为“法度”,语意各1分)

②汉朝建立以来,更换了二十四位国君,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相传四百年。(“为”译为“建立”“更”译为“更换”,“再”译为“两次”,“垂”译为“流传”,各1分。)

③天下没有谁不认为他是强盛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追求的事业。(“莫”译为“没有谁”,“务”译为“追求”,语意各1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