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高考资料 >

诗歌阅读训练:《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赏析

《长安秋望》

()杜牧

楼依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21.我们常见的写“秋”的诗词都以“悲”“凄”立意,这首诗却写出了“秋’的什么特点?(2分)

例答:写出了秋的高远、寥廓、明净的特点。

解析: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他是那么高远、明净。理解这个主题的关键在三、四两句“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以南山的巍峨高耸与秋天的高远清爽气势相比拟,生动形象,化无形于有形,达到以实托虚的艺术效果。

22.诗的后两句“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 。”两句在意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例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解答时要把重点放在对“气势两相高”的理解和领悟上。

总评:

选取课外诗歌考查学生艺术鉴赏能力。选材有地方特色,重在写景,又无复杂的写作背景,便于学生把握。考题着眼于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主要考查诗歌描写的形象和意境的创设知识,不涉及词语锤炼问题。

【诗词赏析】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比树干的楼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之“高”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长安秋望》:福清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