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盟台夕照戴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盟台夕照戴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戴珙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
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
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
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2)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了“空”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盟台夕照戴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1)有声有色,动静相衬。颔联从视觉的角度上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开始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这是动态的描写。 (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是昔日的盟台仍空自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下。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悲。从首联的盟台之空,到尾联的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感到英雄无觅孤独沧桑悲切之感。     盟台夕照戴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补充资料     秦赵会盟台,是渑池古八景之首。     《渑池县志》主编杜建成告诉记者,古代会盟台景色非常优美,夕阳之下,盟台高耸,披万道霞光,挟九州来风,倒影修长,一抹千丈。此情此景使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让很多文人骚客凭吊怀古。     苏轼、欧阳修、韩琦都曾在会盟台上有感而发,留下千古佳句。明代诗人戴珙的一首诗我最喜欢:“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踏着前人的脚步,2011年10月20日,我走上了会盟台。     会盟台是一个绿树覆盖的大土堆,根据战国时期的惯例,会盟结束后,双方在会盟的地方掩埋兵器和盟书,捧土成台。这就是今天的秦赵会盟台。     此后,会盟台历经沧桑。据《渑池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渑池知县王之都在会盟台上建亭,镌石纪事。崇祯末年,碑亭均毁于战火。清嘉庆十三年,渑池知县甘扬声再次建碑亭于台上。     1941年,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知名人士章士钊等倡导赞助重修秦赵会盟台,具体事宜由军医监郭昌锦主持,还动用了建立陆军休养院的款项,历时四年完成。     会盟台下,有一圭形碑塔,正是1941年卫立煌所建,碑塔高约1.5米。碑的正面是民国时期书法家寇遐撰写的隶书“古秦赵会盟台”六个大字,后面刻有章士钊手书的《唐多令·景蔺》一词:“露蚀土花台,英雄泪满揩,看江山胜迹重开。咫尺渑池吾未到,闻抚缶,也兴哀。碧血溅黄埃,书生语庄哉,信文章总是童骀。堪笑河南俞学政,将犬子,比雄才。”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