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2014年高考备战语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
  A.宁愿 宁缺毋滥 宁死不屈 宁折不弯 宁为玉碎
  B.间谍 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黑白相间 间接经验
  C.匀称 称心如意 称孤道寡 啧啧称奇 拍手称快
  D.面相 相机行事 相貌堂堂 吉人天相 相时而动
  解析:C “称心如意”“匀称”中的“称”读chèn,其它读chēng;A.nìng;B.jiàn; D.xiàng。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籍贯 影牒机 众志成城 坐收渔人之利
  B.帐篷 身份证 山清水秀 万变不离其宗
  C.志哀 名信片 搬师回朝 貂不足狗尾续
  D.涨幅 挖墙角 不加思索 蚍蜉难憾大树
  解析:A.牒—碟,C.名—明,搬—班 D.角—脚,加—假,作成语时应为“不假思索”,憾—撼。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爱晚亭依山傍水,四周风光旖旎,吸引着无数游客徜徉其间,酝酿出不少有趣的故事。
  B.冰雪灾害算什么!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C.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
  D.美国师出无名的伊拉克战争,造成10万平民死于非命,也让1700多美国大兵丧生异域。
  解析: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A.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C.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D.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医生建议我多外出散步。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除非不碰上坏天气,或者病加重了。我都从不间断地要到公园里走一走。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和矿泉水、方便面、袋装牛肉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感冒发烧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解析:B.去掉“除非”后的“不”,C.“食品”与“方便面”等不能并列,D.“完成”后缺宾语。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辞犀利、作风强硬是大家对陈扬的一致印象。当时,广州面临“同德围搬迁”问题,他对同事说,要把这个民生新闻做大:“广州没有理由委屈这些百姓。一定要炸掉这座城市的冷漠。”
  B.边城,这块曾经有如香格里拉一样美丽的生地,曾使沈从文拒绝了阿里山和日月潭的诱惑,而如今已是面目全非:采矿机的声响粉碎了竹雀的歌唱;如墨的废水扼杀了游鱼的梦想;冲天的恶臭淹没了虎耳草的馨香……
  C.李敖访问大陆时曾对媒体说,此行“不是怀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黛玉,没有眼泪。”
  D.考古工作者在固城遗址发现了大量西周、秦、汉、唐等朝代的文物。特别是在固城湖滨发现的东汉时期的“校官之碑”,是江苏现存最早的汉碑。
  解析:B.两个分号应改为逗号;C.句尾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后;D.第一个句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A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________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________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________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
  B.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
  D.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解析:①中应选“年轻”。“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领导班子年轻化;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②中应选“以至”。“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而“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再说,“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应选A。
  答案:A
  7.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答案:(1)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2)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3)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