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家世旧闻》阅读答案翻译 太傅在馆阁最久
时间:2014-04-13 10:46 来源:未知 作者:86zhaokao.cn 点击:次
陆游《家世旧闻》阅读答案翻译
太傅在馆阁最久,尤所厚者,集贤杨公、翰林嵇公也。杨公,应天人,系出唐靖恭杨氏,平生为人作碑志,但称靖恭杨某而已。质素静退,与太傅俱在三 馆,几三十年。后来者贵达相属,二公恬然,若将终身。太傅自号朝隐子,杨公自号大隐子,其意趣盖莫逆也。杨公晚乃为知制诰,以集贤院学士出知亳州而没。嵇 公字公实,与杨公同乡里。方嵇公掌诰时,太傅为纠察在京刑狱,邻居于州东汴阳坊,无日不相过。太傅已绝谷食,嵇公亦蔬菇,每得道书气诀,必相示,盖方外之 友也。
景祐间,犹兼文行取士,不专糊名①。太傅守越,解试毕,入院放榜,既尽拆试卷,乃曰:“何为不见项堂长乎?”即求项程文,得之,拔置榜首,而黜最后一名。项盖有文行,为乡先生。当时多如此,不以为异也。
太傅辟谷几二十年,然亦时饮,或食少山果。醉后,插花帽上。先君尝言此,游因请问:“前辈燕居亦著帽乎?”先君曰:“前辈平居往来,皆具袍带, 惟出游聚饮,始茶罢换帽子、皂衫,已为便服矣。衫袍下,冬月多衣锦袄,夏则浅色衬衫,无今所谓背子②者。致仕则衣道服,然著帽。大抵士大夫无露巾者,所以 别庶人也。王荆公在金陵山中,骑驴往来,亦具衫、帽。吾记绍圣、元符间,士大夫犹如此。”
太傅出入朝廷数十年,然官不过吏部郎中,太傅兄弟行有官者十余人。惟十七伯曾祖,仕至远郡守,余不过县令而已。亦有为县数任者。盖前辈安于 小官如此。太傅与孙威敏、庞庄敏皆亲故。自二公贵,有书则答之,不先通书也。间至京师,必俟调官毕,始一见而归。二公遣子弟追饯,或已不及。与欧阳文忠公 亦联姻。尝过扬州,文忠适为守。入境,关吏以告,文忠喜谓诸子曰:“陆长官来矣,汝前母早死,吾见杨家诸亲,未尝不加厚也。”已而,公亦不求见而去。
太傅性质直,虽在上前,不少改越音。为馆职时,尝因奏事,极言治乱,举笏指御榻,曰:“天下奸雄睥睨此座者多矣,陛下须好作,乃可长保。”明日,仁宗以其语告大臣,曰陆某淳直如此。
太傅幼孤,伯父中允公教养成就甚力。其后,太傅纳两官,乞追赠,朝廷特许之,赠太子中允,事载《国朝会要》,至今为故事。 (选自陆游《家世旧闻》,有删节)
【注】①糊名:古代科举考试,将考生的姓名糊起来,以防止舞弊。 ②背子:汉服的一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日不相过 过:拜访 B.而黜最后一名 黜:废除
C.致仕则衣道服 致仕:退休 D.至今为故事 故事:佳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集贤院学士出知亳州而没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游因请问:“前辈燕居亦著帽乎?”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C.太傅与孙威敏、庞庄敏皆亲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入境,关吏以告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傅与集贤杨公同在馆阁,淡泊名利,意趣相投;与翰林嵇公为邻时交往甚密,笃信方术,但有心得必示于对方。
B.太傅兄弟辈有十多人在朝廷为官,但他们却都不依附家中有权有势的亲戚,只安于做县令之类的小官,甘于平淡。
C.太傅在馆阁任职时,不顾个人利害,举笏指着皇上的御榻,犯颜直谏,仁宗皇帝把他的话告诉大臣,称赞其淳直。
D.太傅幼小时丧父,伯父把他教养成人。他在朝中担任官职后,向朝廷乞请追赠。朝廷特许追赠其伯父为太子中允。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士大夫无露巾者,所以别庶人也。
(2)间至京师,必俟调官毕,始一见而归。
(3)太傅性质直,虽在上前,不少改越音。
陆游《家世旧闻》阅读答案翻译
4. D 5.B 6. B (4~6,每小题3分)
7. (共10分)
(1)士大夫大都(戴帽子)不暴露头巾,(这是他们)用来区别于布衣百姓的方法。(共3分。大抵,1分;所以,1分;语意通顺1分)
(2)太傅偶尔到京师去,一定会等到(朝廷)调任官职的事完毕,才(和二公)见一面就赶回去。(共3分。间,1分;俟,1分;语意通顺1分)
(3)太傅性格质朴耿直,即使在皇上面前,也不稍稍改变(自己)越地的口音。(共4分。质直,1分;虽,1分;少,1分,语意通顺1分) (责任编辑:86zhaokao.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