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

东垣老人李君,讳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朋侪颇疾之,密议一席,使妓戏狎,或引其衣,即怒骂,解衣焚之。由乡豪接待国使,府尹闻其妙龄有守也,讽妓强之酒,不得辞,稍饮,遂大吐而出。其自爱如此。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刻之于木,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时以为仙人所传,而錾之于石碣。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
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得年七十有二。
    (选自《医史》卷五,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之幼也,异于群儿   异:不同
B.忠信笃敬,慎交游  游:游玩
C.讽妓强之酒  讽:暗示
D.延待儒士  延:延请

【答案】 B(游:交游,交往)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东垣老人“医工传道”的一组是(  )
①或不给者,尽周之
②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
③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
④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
⑤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
⑥慎勿湮没,推而行之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⑤

【答案】 C(①周济那些没钱读书的儒生 ②立志学医以弥补事亲之过 ③医工和病人的看法)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垣老人年青时有操守,自重自爱。他曾因歌妓拉址了自己的衣裳而恼怒,将衣服脱下烧掉;又曾在接待使臣时因歌妓劝喝酒而大吐着离席。
B.东垣老人好学尊儒,同情疾苦。他跟从翰林王从之学习了《论语》和《孟子》,又跟从翰林冯叔献学习了《春秋》。后来还周济那些生计艰难的儒生。
C.东垣老人学习医术,治病救人。他拜名家张元素为师学医,尽得其传。还乡后,正值百姓患上了流行性传染病,他废寝忘食,创制方子,治好了很多人。
D.东垣老人医人传道,造诣精深。他选择罗天益作为继承人是为了“传道”,且将所著书籍传给他,不是为了李明之和罗谦父,而是为了天下后世。

【答案】 C(监济源税时的行为)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

(2)特刻之于木,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答案】 
(1)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那些医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所有的药都尝遍了,最终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病而使得王氏丧命。
(2)李先生特意(让人把这个方子)雕刻在木版上(印刷出来),(分别)张贴在过往行人聚集的地方,用了这个方子的人没有不取得疗效的。

参考译文:

    东垣老人李先生,名杲,字明之。他的祖先世代住在真定路,家里非常富裕。李先生幼年时候,就跟一般的儿童很不相同;等到长大以后,为人忠诚守信、厚重端庄,对结交朋友的事情非常慎重;跟人相处的时候,没有戏言。街区里的众人认为欢乐惬意的地方,他的足迹从来没有到过,大概因为他的天性就是这样。跟他同辈的人很妒忌他,就私下商定,备下一桌酒席,在酒席上让歌妓轻浮地引逗他玩。开席后有一个歌妓就去拉扯他的衣服,他立即恼怒地骂了起来,并脱下衣服烧了。有一次,他在以地方豪绅的身份接待使者时,府里的长官听说他年纪轻轻便很有操守,就用话暗示一个歌妓硬让他饮酒。他推辞不过,稍微饮了一点酒,就大吐着退席而出,他就是这样地珍重自己。跟从翰林王从之学习了《论语》和《孟子》,又跟从翰林冯叔献学习了《春秋》。他家的宅院内有一片空地,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书院,用以接待儒士。有的儒士生计艰难,他就全面周济他们。
    李先生的母亲王氏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让乡里的数名医生救治她。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那些医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所有的药都尝遍了,最终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病而使得王氏送了命。李先生为因不懂医术而失去了他的母亲十分痛心哀伤,立下誓愿说:“如果遇到了良医,我一定要跟他努力学习来弥补我的过错。” 听说易水县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先生,医术闻名天下,就带着金银绸缎去拜见他。学了几年后,全部学到了他的医术。后来向朝廷捐献钱粮买到了一个官职,主管济源县的税务。那里的百姓广泛地患上了流行性传染病,医生们查遍了医书,没有跟这种病对症的方子。就根据自己的见解,胡乱地给病人写下;不见有效时,就继续给病人写下,以致病人接连不断地病情加重,直到死亡。医生们都不把这当作过错,病家也不认为不对。唯独李先生在心中深感哀痛,于是废寝忘食地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分析症状探求病根,创制了一个方子,给病人们服下它后,才取得了疗效。李先生特意让人把这个方子雕刻在木版上印刷出来,分别张贴在过往行人聚集的地方,凡用了这个方子的人没有不取得疗效的。当时的人们还以为方子是仙人传授的,就把它雕刻在了石碑上边。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