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三教共养和合心态阅读答案

三教共养和合心态阅读答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却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 ;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相反相成。古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主张把两方面统一起来,践行“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写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可以说,借助三教合力是培育和合心态的不二法门。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在一起,如果发生了冲突后能成功化解冲突,就实现了多样性统一,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就是因为“和”有别于“同”,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进入“和”的状态,并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而佛学的“人死哲学”对其做了必要补充,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道两家的精神虽然有很大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譬如它们都把精神追求的目标主要定位在现实世界。
B.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两两之间互补,共同成就和合心态。
C.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D.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是达成心态和合的唯一途径。
B.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