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传《宋史·李舜臣传》阅读答案翻译(6)
时间:2014-12-14 22:08 来源:未知 作者:86zhaokao.cn 点击:次
【译文】李舜臣,字子思,是隆州井研县人。四岁时就知道读书,八岁时就能写文章,稍微年长一点就博古通今,根据迹象推求历朝历代的兴废规律,很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根源,感情激昂有大济苍生的志向。
绍兴末年,张浚视察江、淮地区,督率军旅,李舜臣响应皇帝的诏令上书,说:“皇帝不出京亲临,没有办法确定大计,皇帝应该临幸武昌。”又说:“江东在六朝时期都曾经战胜过北方,但是最终都不愿意乘机夺取天下,这应当成为今天的借鉴。”于是著成《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奏朝廷。后来李舜臣考中乾道二年进士。当时朝廷已经和金人休战了,而做宰相的更加不能满足天下百姓(收复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试的对策中论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没有议和的道理,宰相和大臣们不应当把遵照执行文书为职业。考官很厌恶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等,调任为邛州安仁县主簿。有一年大饥荒,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锄头木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非常害怕,关起门来不敢见人,李舜臣说:“这些饥民不是强盗,为什么要害怕呢?”马上出去慰劳安抚并遣散了那些饥民。 (李舜臣)做成都府教授,当时虞允文到关上抚慰守军,将李舜臣征召到他的幕府,因有人举荐(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饶州德兴县知县,(李舜臣在任内)特别推崇教育感化。当地百姓中有一个母子兄弟连年打官司却没有定案的官司,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最终让他们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时去县乡的学堂为学子们讲述解说经义,县里的士人都称他为“蜀先生”。李舜臣免除了老百姓以前预先借贷的钱粮等,并偿还了前任官员长期拖欠的税款三万缗。百姓为繁重的差役所困扰,李舜臣就到各个乡镇劝说纠正役法,把以纳税的高低来定役期的长短改为“义役”。经过实行一年的“义役”,百姓感到非常便利。产银或铅、锑的矿坑虽然已经废弃了很久,贫苦人家还要上缴银本钱,这些官府替他们偿还。天申节需要上交的大礼以及置备军械所需要的款项,都不来扰民。 (责任编辑:86zhaokao.cn) |
- 上一篇:花园别墅阅读答案 〔法国〕莫洛亚试题答案
- 下一篇:送湖南部曲阅读答案辛弃疾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