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阅读答案
时间:2015-02-14 08:35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核心提示: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阅读答案——关于电影《小武》的访谈林旭东/贾樟柯林:可以谈谈你的成长背景吗?贾:我是1970年在山西汾阳出生的。父亲原来在县城里工作,文革中因为出身问题被下放回老家。比起学校...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 林:可以谈谈你的成长背景吗? 贾:我是1970年在山西汾阳出生的。父亲原来在县城里工作,文革中因为出身问题被下放回老家。比起,我更庆幸在自己早年的成长过程中,能有机会从一些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身上接触到一种深藏在中国民间的文化渊源。这方面尤其要提到我的“奶妈”。 “奶妈”在长途汽车站旁边摆了个摊,卖点儿茶水和煮鸡蛋,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成人。我记得“奶妈”一直对我说:为人要讲义气,待人要厚道,对父母要孝顺,遇事要勇敢——对她来说,这些道德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些非常实在的日常行为准则,是一种根植于她人性中的善良。她识字不多,没念过什么书,但是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很深的教养,这种教养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得自于一种世代相承的民间传统——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我总感到文化和书本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像有的人确实读了不少的书,看上去好像挺有学问,但是这种所谓的学问除了增加了他傲视旁人的资本外,并不能实际地影响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态度。 林:你在《小武》里全部起用了非职业演员,是因为拍摄经费的拮据呢?还是出于一种美学上的考虑? 贾:不完全是为了钱的问题。我有很多学表演的朋友,如果需要的话,我相信,不要钱他们也会帮忙的。我之所以用非职业演员,主要是考虑到影片的风格——在香港的宣传海报上,我是这样写的:“这是一部粗糙的电影”——也就是说,在我的这部影片里不应该出现那些打磨得很光滑、非常矫饰的东西。 林: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这种“粗糙”的方式,实际上是你对自己现实经验的一种声明? 贾:这是我的一种态度——是我对基层民间生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直接体验。我不能因为这种生活毫无浪漫色彩而不去正视它。具体到我这部影片里的人物,我想表现出他们在这样一种具体条件下如何人性地存在——这是一种蒙昧、粗糙而又生机勃勃的存在,就像路边的杂草——因此我愿意在我的影片里演员在表演上能够更加地自发,有更多不完全自觉的下意识流露。譬如说,我选择王宏伟做主要演员,就是因为他能够在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具有他作为他自己这样一个人的朴素的魅力。他的形体语言特别地生动,这种生动是职业演员很难达到的。一般职业演员都经过形体训练,他们的形体语言基本上是非自然的、带有一定程式的,是一种有意识地进行人为控制的结果。 林:《小武》从原始的剧本到最后完成的影片,这个中间的变化大吗? 贾:有一些变化——主要是一些局部场景的调整和具体细节的处理。比方说,剧本的结尾原来是让那个老警察带着小武从各种各样的场景中穿过。实际拍摄时,每次现场都有很多人围观,轰都轰不走。我就开始想:能不能把这种围观的场面有机地容纳到影片当中来,这样就出现了目前的这个结尾——更加简洁,更有表现力度。 林:那你对自己现在是怎么定位的? 贾:我觉得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 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想——成功为我创造了一些条件,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诱惑……比方说我拿到了奖金,出门可以打的,不用再去挤公共汽车。即使你再去挤公共汽车,整个心态也不一样了,会变成一种刻意的做作。就是说,你可能不知不觉地失掉了你的根本——想到这一点,有时候我真的非常恐惧。 17.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旭东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6分) 18.“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贾樟柯对“文化”一词是如何理解的?(6分) 19.贾樟柯的电影如何体现“粗糙”?他为什么坚持“粗糙”的风格?(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