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之我见舞阳县莲花镇:刘艳芳 在中国,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全部懂了'这就是成功的教育;而在美国,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
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之我见
县莲花镇:刘艳芳
在中国,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全部懂了"这就是成功的;而在美国,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也难以回答,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并不主张美国的一套照搬到中国,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是符合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特点"的思想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课堂提问要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 课堂提问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提问时应在教育目标范围内设计出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问题可答,考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层次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应由优等生回答,以鼓励其探索的勇气,层次较低难度较小的问题应由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回答,目的在于为他们创造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心。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的给予肯定,不完整的给予补充,错的要帮助分析原因及时纠正,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动机和情感作用。
三、 课堂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