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和美好

  核心提示: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和美好舞阳县保和一中 李文辉 不知不觉间,又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回首一路走来的岁月,曾经的信誓旦旦却又在仓促的日子里化为泡影;曾经的雄心壮志也在琐碎而平凡的日子里慢慢销蚀,虽不曾如...

,原来可以如此朴素和美好

县保和一中  李文辉

    不知不觉间,又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回首一路走来的岁月,曾经的信誓旦旦却又在仓促的日子里化为泡影;曾经的雄心壮志也在琐碎而平凡的日子里慢慢销蚀,虽不曾如愿,但我已在路上,虽步履蹒跚,举步维艰,但我已认准了方向。有人曾说过:“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所以至少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没有迷失自我,我正行走在我所要去的路上,并且欣赏着沿途的风景。还有幸拥有了一种全新的感悟: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曾经的我,年少清高,自以为是,做事浅尝辄止,只求得过且过,一味追求眼前效益,以学生的成绩好而喜,也因学生的成绩不好而悲,但无论喜或悲,心中难免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落寞,感觉人生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也不过如此,随之职业倦怠悄然滋生,每每到,总是强打精神,传授完自己的教学任务了事,根本不曾品尝过教育的幸福。但加入共同体,出去参加了两次成长力颁奖典礼,又在被动变主动中读了十几本教育理论专著,那些名家思想理论、名师风采已深深吸引了我并深刻影响着我。不知不觉间,我也在由外到内、由思想到灵魂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现在的我,没有了曾经的急躁和急功近利,多了份耐心和沉稳;没有了曾经的倦怠和无聊,多了份热情和充实;没有了曾经的无奈和抱怨,多了份深入和谦卑。我不能不承认,这都是由于古今中外历代名家的思想同化和影响的结果。读梁启超的《教育家的自家田地》让我知道:“厌倦是人生第一件苦痛,天天皱着眉哭着脸去做那不愿做的苦工,岂不是活活的把自己关在第十八层地狱。”我不曾想过改行,但我又何必总让自己苦苦在十八层地狱挣扎呢?但天天劝自己说不要厌呀,不要倦呀,自己就会不厌不倦吗?所以,最根本的要从自己劳作中看出快乐——看得像雪一般亮,信得像铁一般坚,那么,自然会兴致勃勃的劳作去,哪里还会厌倦?再拿孔子的话还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于自己劳作的环境,能够“好之乐之”,自然会把厌倦根除,从劳作中得到快乐,这种快乐,别人要帮也帮不来,要抢也抢不去。工作着快乐着,这才算不亏待自己。所以,为了上好一节课,我认真地备好课,每天不间断的补充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注意力将不仅是关注教材的内容,而是转向于对学生思维状况的关心,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想尽办法改变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使他们快乐的学习,积极的学习。看到学生精神抖擞、充满自信、踊跃表现的样子,我真的感觉教育是一个幸福的事业。
    德国诗人胡腾曾说:“心灵觉醒了,活着便是件快乐的事”,教师的成长意识觉醒了,教书育人便是件快乐的事。如今,我快乐的工作着,尽情享受着和学生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不去忧虑成绩的优劣,也不再计较荣辱的得失,只是毫无顾忌的按自己的意愿设计着自己的教学,教育着自己的教育,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其实不去计较,不太在意,成绩也反而并不差,对成绩考得好的同学稍加表扬,同学们兴致更高,表现也更加积极。所以倏忽间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和美好。
    只为让自己每天都幸福着、快乐着,我坚持着自己的教育观,为教学探索一条路,一条自己愿意去走的路,一条不枯燥自己也不枯燥学生的路,一条不糟蹋自己也不糟蹋学生的路,一条不把教育等同分数的路,一条朴素而美好的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