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处理好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两个重点

  核心提示: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处理好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两个重点(一)作者观点态度的非直接、集中、鲜明表达。作者观点态度除了直接、集中、鲜明地表达外,还有:①糅合在材料中,②与其他观点相同或相异比较中,③在一...

论述类文本:处理好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两个重点

(一)作者观点态度的非直接、集中、鲜明表达。作者观点态度除了直接、集中、鲜明地表达外,还有:①糅合在材料中,②与其他观点相同或相异比较中,③在一些形象化句子中,④分散在字里行间。要对含有这些表达方式的语句、材料咀嚼揣摩,提取关键词语,体察隐含意图。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三昧

丰子恺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了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

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如果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必可发现更大的三昧境。宇宙是一个浑然融合的全体,万象都是这全体的多样而统一的诸相。在万象的一点中,必可窥见宇宙的全体;而森罗的万象,只是一个个体。勃雷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当作一大艺术而看宇宙的吧!艺术的字画中,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笔。即宇宙间没有可以独立存在的事物。倘不为全体,各个体尽是虚幻而无意义了。那么这个“我”怎样呢?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小我,应该融入于宇宙全体的大我中,以造成这一大艺术。(选自《丰子恺选》,有删改)

1.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说说在审美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多样”和“统一”的矛盾。

答:                                                                       

 ①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以求“统一”,代表单纯追求“统一”的审美观,即把机械、教条的统一性作为目标,是审美的误区。②小孩子把苹果触乱,使之滚开,代表盲目追求“多样化”的审美观,意味着忽视个体之间的联系,也是审美的误区。③画家根据写生的需要,将苹果摆放成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这是注意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遵循了审美的基本法则。④总之,只有兼顾审美对象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的三昧境界。

解析 必须结合摆放苹果的事例论述。

(二)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指出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点常常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把握程度的命题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点:一是从思维上讲要建立起一种因果联系,题干关键语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就是原因或依据,只要能将这两者建立起既合理、又合乎原文意思的因果关系就行;二是从方法上讲更多的是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整合,尤其要对信息密集区域进行精细化阅读、合理地划分层次。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

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不尊重契约现象,导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甚至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历来就没有契约传统。中国人真的没有契约精神?中国真的没有契约传统吗?

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狭义上,主要是私人契约精神,包含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及契约救济的精神,这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价值基础。韦伯在讨论宗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质理性”概念,是法律的理想类型,它与黄宗智构建的强调统治者的意志在法律制度中起作用的“实体理性”概念,是两个比较切近的概念。很显然,这二者都不是适合解释中国传统契约实践的理论类型。而李泽厚提出了中国人侧重实用而相对地忽略形式理性与逻辑抽象的思维特性的“实践理性”概念,将这一概念结合一些较为常见的历史材料,似乎可以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仅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指责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就是值得怀疑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到了秦汉,人们有关交易的契约被记载到竹简上,且数量颇为可观。魏晋以来,大量的纸质契约文书已经出现,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契约文书就有“契约精神”,但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代契约文本的考察,发现民间契约的有效运作,是由于“契约的自己执行的性质”,尽管这种“自己执行”远非完美,但由于传统契约中这种复杂制度的存在,个人间交易的顺利完成,更多的是依靠契约形式的发展以及契约中重要的实体性规范,这些规范直接构成了保障契约自己实施和自己履行的机制。仔细审视历代契约文书,其中确实透露出不少有关订约、履约规范的信息。

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视,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含有保障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佛教、道教等又以“违契遭报”等观念,从反面督促契约的诚信履行。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然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几乎完全被废弃,新的价值观难以匆遽建立,又逢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唯利是图,道德、礼俗全置之脑后。当然,司法公正和权威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从反面消解了人们在契约中诚实有信的积极性。当前,我们应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

2.概括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理由。

答:                                                                       

答案 ①契约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契约一直有效运作)。②国家法制及司法极为重视契约的履行。③礼俗文化对契约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另外,分析概括作者观点题虽然重视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答案,但不可随意地更换原文中的中心字眼,以免造意上的偏差或错误。最好尽量用文本中的语句或压缩文本中的语句回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