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绝世而独立“是的,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甚么不把蜡烛熄了呢?……这全是虚伪的,...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绝世而独立
“是的,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甚么不把蜡烛熄了呢?……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是安娜在死亡之前最后一段内心独白,堪称十九世纪最完美的心理描写,我们有时会惊讶托尔斯泰是怎么写出这些令人战栗的句子。
纵观全书,你会惊奇的发现这本书的主人不是托尔斯泰,而是另一个人凌驾在万物之上——死神,他高傲地站在世界之俯视着人世间,庸庸碌碌也好,风华绝代也罢,都是怎么也逃不过他的掌心。死神的阴影笼罩着整本小说,它从未离开。从安娜与其情夫弗龙斯基初次邂逅时,遇到的那个卧轨自杀者,到安娜生产时的性命之虞,紧接着是弗龙斯基的饮弹未遂,再到尼古拉艰难的死亡过程,连托尔斯泰在书中的化身列文都曾屡次想自杀,再到安娜越轨自杀,死亡如同脱缰的野马奔驰。
死神为什么不愿意放过安娜?为什么要让安娜饱受灾难,让她爱与爱她的人离开她呢?我暗想:或许死神即安娜,安娜亦死神。安娜美丽且优雅,她身上有一种毁灭的宿命、一种近乎邪恶的力量,当沃仑斯基在火车的烟雾中见到她,立刻为之倾倒,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死亡的美丽吸引着沃仑斯基。
尼古拉在临死之际疯狂地祷告,尽管这只是一种“妄想痊愈的暂时的、自私的表现”,但他终究还是被死亡征服了。列文面对哥哥的死,对死亡的恐惧进一步加深了,但与此同时,“他还是感到不能不活着,不能不爱。他感到是爱把他从绝望中拯救了出来,而这爱,在绝望的威胁下,变得更强烈更纯洁了”。 但他不知道爱又何尝不是死亡的一种,它只是更甜蜜更绚丽罢了。
男人与女人的不同在于——男人往往把爱当作通向彼岸的桥梁,而女人则把爱本身视作追求的目的。这种爱可能会被高度的幻想描绘,以填补精神领域的空缺,也有可能走向反面。很不幸,安娜属于前者。在这种不对位的情感诉求中,她终归是要失望的。
安娜无法忍受虚假: 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她要的是绝对的,绝对的真实,但那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现实唯一缺乏的就是真实。如果对方不爱自己,仅仅是出于责任感而对安娜曲意温存,这比怨恨还要坏千百倍呢!无论是谁,丈夫还是情人都无力给予她真实。 所以她走向了永恒,寻求真实,所以说安娜注定要死的。
我们比较安娜·卡列宁和安娜·渥伦斯基时会发现,身为贵夫人的安娜·卡列宁凛然走向了真实,而小文官的妻子安娜·渥伦斯基却走向了虚假的现实,真是令人忍不住掩卷叹息!
到底哪种选择是正确的呢?是毅然的寻求真实和自由,还是在现实的虚假中堕落? 究竟是否有中间道路?是没有的。 这个世界黑即是黑,白即是白,没有什么灰色,就像安娜早已不是当初的安娜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