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自学考试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者出处试题释义答案解析(5)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贬戍伊犁事。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