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带着朝露进城》阅读答案
时间:2013-11-05 23:34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带着朝露进城》 孙继泉 (邹城) 太阳还没出,已经有不少人早早地起来,骑着他的破旧自行车或低价位的摩托车上路了。一只脏兮兮的坏了拉链儿的帆布挎包歪歪扭扭地挂在车把上,或疙疙瘩痦地绑在货架上,里面装着他们干活的工具。有的还拴着一个硬壳的安全帽,走起路来,帽壳碰在车架上,当当地响。此刻,这些人涌在通往城市的道路上,形成了人流。由于穿越清晨的浓雾,他们的头发和眉毛蒙上了一层细密的水珠,像水果表层的白霜或树叶表面柔白的绒毛。从他们的眼神可以看出,此刻他们心里急切切的,没有丝毫的恬静和安闲。我不知道他们如此的奔波和劳顿究竟是为了前方的城市还是他们身后的村庄。城市周边的每一条路上都涌着一股这样的人流,他们进城之后,便撒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再也不起眼了。他们的到来使这座城市热闹和喧哗起来,城市也在这种喧闹中一天天长高。 这个时候,从城市出去的人很少。城市里的汽车如蝗虫一般在里面一圈一圈地打转,城市里的人正在出动、聚集,从一个密集的地方汇往一个更密集的地方。他们聚在一起煞有介事地开会、讨论、争执,或者端着一张报纸作沉思状。他们是一些只有聚在一起才有勇气和胆子的人。他们遇到问题喜欢“碰头”“研究”,采取行动一般都要“联合”“联动”,他们到乡村去也往往三五成群,好像一个人行动就感到虚弱和恐惧。 我大概是较早从城市出来的人之一,我只想在旷野里,在有庄稼、鹊鸟、树木与河流的旷野里,像一株庄稼一样舒展一下疲惫的腰身,像一只鸟或一粒虫一样自由自在地大口呼吸。我是一个受惠于城市而又被城市紧紧牵掣的人,因此,在早晨上班之前这段短促的时间里,我不可能离开城市走得更远,只能在这条弧形的漫长的外环路上溜达一圈,像一个踩着舞台边沿表演的演员,偶尔顺着铺了红地毯的短短的台阶走下舞台,与坐在前排的观众握握手,然后又快步踏上舞台,继续自己的那档节目。 回城的时候,进城的已经是另外的一拨人,他们多是带着货物进城的乡下人。洗净的萝卜、褪去外帮的白菜,顶着花的黄瓜、带着蒂梗的茄子、覆着一层绿叶的葡萄、南瓜、苹果、枣,挤压在铁笼子里的公鸡、尼龙袋里的嗷嗷叫着的羊都装在自行车旧货架上,或三轮车的后箱里,摩托车后面的驮筐里。它们被争先恐后地摆到市场上用红砖凳起的光滑的水泥货摊上,等着皮肤白皙的裹着一股化妆品气味的少妇或长满老年斑的长者评头论足,然后非常挑剔地辨别、选择,随后丢下几张低面值的纸币,大摇大摆地将它们拎走。 太阳升高了,清晨的雾霭散去了,在城市的高楼里,放眼能够看得很远:熟悉的大楼,远方的山,城外的水库,但却怎么也看不到我驻足流连过的那条路、那道河——那些刻在大地胸膛上的印记,更看不到一林株扎根于大地的矮小的庄稼。但是,站在十一楼,我觉得自己却高不过田野里的一颗玉米。玉米的上面是天空和游走的白云,而我的头顶是十二楼,十二楼之上是十三楼,十三楼之上是一个令人压抑的涂了蓝颜色的尖项。 此刻,我的鞋尖上仍沾着从城外带回来的一片露水,还有几片鲜绿的草叶,鞋底粘上了一层黄泥。脚下有泥土,只会让我脚步更稳健,心里更塌实。我是从泥土地里走来的汉子,让我欣慰的是,在衣食无虞之后,我没有养尊处优、好吃懒做,使自己肚子凸起,两腮变宽,叫这座城市更加拥挤,而是像故乡田野里的一棵树,始终保持着生长的姿势。 (《中国教育报》3月15日 有删改) 19.文中写了两拨“带着朝露进城”的人,他们有何共同之处? 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站在十一楼,我觉得自己却高不过田野里的一棵玉米”的含意? 21.文章主要是写“带着朝露进城”的人,为何又多处写到城里的人? 22.作者在对进程人和城里人的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态度?试做探析。
《带着朝露进城》:福清教育网整理 19、早起赶路,辛勤简朴,地位低下。他们的到来,增高了城市的高度,繁荣了城市的生活。 20、玉米有自由地生活、生长的清新的空间。而我生活在拥挤的城里,又被城市紧紧牵掣着,压抑着。 21、起衬托作用(答“对比”也算对);欲以城里人的虚弱、计较、懒惰衬托进城人的辛勤、简朴,突出进城人的正面形象。 22、表现了对勤苦、简朴的进城人的同情与肯定;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城里人低效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斤斤计较的市民气、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的厌恶与贬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