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家园如梦》阅读答案(3)
时间:2013-11-05 23:34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家园如梦》 唐书颖 它不能改变日子的快慢进程,却把岁月凝聚成影集;它似乎只是一种礼仪,却让生活流淌着淡淡的温情。当我们和家被时空相隔时。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至纯至真时,也许就是与亲友离别的那一刻了。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我常想,那古之长亭,今之站台、码头、机坪有知有觉的话,能承负起亲情、友情、恋情诸多的离愁别绪、远思长情吗?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那个温暖的天堂——家正一尺一寸地作着位移。 许多人一别永难相逢,于是那个有形的家便成了永恒的伤痕,勾勒出斑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家便凝聚起了双倍的柔情。 每当想起那些含泪微笑,挥手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知家在何方,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知家在何时;从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从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就成了思念和牵挂开始的地方,梦想和希望也从此起航。 在那里有“衣带渐宽,为伊憔悴”的等待。在那里有“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的守望。在那里有“此行须珍重,不比阿娘边”的叮咛。在那里有“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的壮志。在那里有太多的情节…… 又一个春节将至,返乡的人群如蚂蚁般来回穿梭。我知道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家园。我也知道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是如此地让人魂牵梦绕;我知道那熟悉的乡音、那可口的饭菜是如此地让人牵念挂记。于是乎有了“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偏执;有了“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惆怅。 现如今,亲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再为时空所阻隔。但每当我放下电话,擦干泪水;每当我接到家信,一目数行;我的思绪就被拉得很长很长。我不只是想听听声音,我也不只是想看看影像,我想亲手触摸父母那曾经熟悉而日渐淡忘的脸;品呷那随处可见却又难以寻觅的家乡菜。我想念家园;更想念家园里我那含莘茹苦的母亲和身挑重担、思儿念女的父亲。 在儿时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了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个角落。 家园是一件厚实的袄,温暖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家园是一把恒新的伞,为风雨兼程的游子撑起无雨的星空;家园是一双不破的鞋,托起代代英才,同铸美好未来!
14、第一段中划线句子“它不能改变日子的快慢进程,却把岁月凝聚成影集”,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答案:对家园的思念不能改变时间的快慢,但能长久而清晰地留下对家园的印象。 15、作者说“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至纯至真时,也许就是与亲友离别的那一刻了。”,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案:离别时是彼此牵挂的开始;一别难相逢,有可能成为永恒的伤痕;离别后有亲人的等候与守望;离别后故乡有许多令人牵挂的物与景。 16、作者在第四段引用了不少古诗词,目的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从多角度写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不同情景与情感。使内容的表达能借助前人的诗句而增添文学色彩,也能展示作者的博学。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现如今,亲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不再为时空所阻隔。”,现在人们的思乡之情还像过去那样强烈吗?为什么? 答案:还像过去那样强烈。因为电话、通信不能替代与亲人相见,无法替代对家乡菜的品尝,无法替代对家乡景物的观赏。 (2)“在儿时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了一株不忘的牵牛”。是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案:修辞手法:比拟(拟物) 表达作用:把人当作物来写,可以让读者通过对牵牛花攀援篱笆的形象的联想,感受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家园如梦》:福清教育网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