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训练:《采桑子》《谒金门》对比阅读答案
时间:2013-11-05 23:34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采桑子》《谒金门》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李好古,南宋末年人,自称“江南客”,著有《碎锦词》。 ⑴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天和燕子,但它们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⑵两首词在描写春景时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各有什么妙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采桑子》《谒金门》对比:福清教育网整理 ⑴两首词虽然都写到了春天和燕子,但在思想感情上却有差异。《采桑子》中的燕子和残红、飞絮、细雨等构成春天景象,渲染了暮春时节冷清衰败的氛围,但从字里行间又委婉地显露出作者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以及词人惜春伤春的闲愁。(2分)《谒金门》中的燕子虽然也是春景中的意象,但通过燕子无巢暗示春天到来,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家可归的飘泊之感,亦寓有家国破败之意,由此表达了词人国破家败的哀痛之恨。(2分) (对《采》词思想感情如果答出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作者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也可得2分) ⑵《采桑子》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通过“残红狼藉”“飞絮蒙蒙”“双燕归来”“细雨”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的图景,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以动显静,以冷色写春景,将“始觉春空”的情感包含在景物之中。(1分)《谒金门》采用了拟人、对比、比喻等手法,(1分)写北归的燕子找不到归巢而发愁,形象地表达了无家可归、国破家败的哀痛之情 。(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