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孟子对于“教化”有怎样的理解?

①后稷教民稼穑,树艺①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②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②子适卫,冉有仆③。子曰:“庶④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注〕 ①树艺:种植。②契: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③仆:驾车。④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1.以上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儒家什么样的为政观点?请简要概括。(2分) 2.孟子对于“教化”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语段①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1)先富后教。(大意对即可) 2.①孟子认为“教化”应在百姓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进行;②只有进行“教化”,才能使百姓有别于禽兽,社会才能安定;③“教化”的主要内容是“人伦”。   [解析] 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题干中的“为政”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和限制。所谓“为政”,即如何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根据这一理解,可将材料①的“为政”之法概括为:教民稼穑,教以人伦。将材料②的“为政”之法概括为:庶,富,教。提取这两则材料的共同关键词,即可归纳出:富民、教民。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分析,“教化”是孟子的观点,而围绕“教以人伦”这一中心句,孟子的论述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出“教”的前提,即“民人育”;二是指出不“教”的后果,即“近于禽兽”;最后才水到渠成地得出“教以人伦”的结论。考生将原材料的这些有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为对作者观点的具体分析。   [参考译文]   ①后稷教人民各种农事,种植五谷;五谷成熟了,人民才能养育。人类生活的通则是:吃饱、穿暖、安居而没有教育,便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忧虑这件事,任命契担任司徒,把伦理道理教给人民——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讲真诚守信。 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