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郭淮传三国志魏志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郭淮字伯济,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曾,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准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①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②,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太和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八年,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策维必来攻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进讨叛羌,降服者万余落。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   【注】①防风:即防风氏,大禹时期人物,协助大禹治水。②唐、虞之世:尧、舜时代。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淮署为门下贼曹 署:代理,暂任。   B.故计远近为稽留 稽:迟延,拖延。   C.淮逆击之 逆:预料,预先。   D.诸将皆谓欲攻西同 谓:以为,认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半济而后击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①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一一知其款曲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昔禹会渚侯于涂山 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郭淮“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②既陈,备疑不渡   ③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④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⑤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⑥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渊死后,为了稳定军心,郭淮临时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主将,事后曹操正式授给张郃主将符节。   B.文帝即位时,郭淮奉命前去祝贺,因路上“留迟”受到文帝严厉的责备,郭淮巧妙应对,得到文帝的赏识。   C.太和五年,蜀国出兵卤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郭淮强迫羌人和胡人家家拿出粮食,避免了从关中运粮的麻烦。   D.羌人叛乱之时,夏侯霸率领大军驻扎在为翅,郭淮估计姜维必来攻打,果然不出所料,不过由于郭淮率兵适时到达,姜维退兵而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分)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4分)     郭淮传三国志魏志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9.C(逆:迎击。)   10.B(都是介词,因。A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C项①代词,他们的;②助词,无意义。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从。)   11.A   12.C(原文“抚循”,应该是安抚、慰问,而不是“强迫”。)   13.(10分)(1)既然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便)又想扩展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国土),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关键词:既、封、阙、焉)   (3)沛公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关键词:置、车骑、道、间行)     郭淮传三国志魏志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责任编辑:86zhaok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