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_李绍翻译(2)
时间:2015-02-14 08:35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核心提示: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李绍阅读答案翻译明·李绍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家而已。然韩、柳、曾、王之全集,自李汉、刘禹锡、赵...
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李绍阅读答案翻译 6.答案A(止:只,仅仅) 3分 7.答案 D 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与”均为连词,和。A项介词,跟。B项语气词,吗。C项动词,交好。 8.答案C[解析]A项前进: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B项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D项行为:古义,品行作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9.答案D(A.“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吕东莱等所编的苏东坡文选收录不全”与原文不符。B.“舍弃了新本的很多内容”与原文不符。C.“当世已见不到苏东坡全集了”与原文不符。) 3分 10.翻译 7分 (1)下至乡里田间,外至异族,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他的盛名是当时所没有的。(“闾巷”“夷狄”“莫不知名”“盛”各1分;或按每小句1分) (2)后世君子,也将争相刻印来使它流传,这样它又能流传得更久远。(“摹刻以传”“及于久远”各1分,整体句意顺畅1分) 附:参考译文 从古到今的文章,作者并不止一人,那些依靠写作而名扬天下的,只有唐代的韩愈、河东柳宗元,宋代的庐陵欧阳修、眉山苏轼和苏辙、以及南丰的曾巩、临川的王安石七大家罢了。然而韩、柳、曾、王的全集,自从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编辑整理之后,都已辗转刻印,至现在盛行于世。欧阳修的文章只有欧阳修自选的《居士集》,苏东坡的文章只有吕东莱所编的文选,与前面几家的共同流传,然而仅占十分之一二。寻求他们的全集,宋代的刻本虽然存在,但都藏在内阁中,明仁宗也尝命工匠翻版刻印,但欧阳修的文集只赐给两三个大臣,苏东坡的文集因为未完工,所以想要广泛传播就难了呢。所以这两个文集在世上流传得很少,求学之人虽想寻求,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海虞程侯以刑部郎的身份来吉州为官,说欧阳修是吉州人,吉州学习古文的人,都以欧阳修为宗师,曾经寻求欧阳修的全集在郡中的学校刻印,用它来教授吉州人。既然苏东坡向欧阳修学习,又因为苏东坡的全集世上没有,又到处寻求,得到宋时曹训所刻印的旧版本及明仁宗要求刻印却未完成的新版本,对其重新加以校对,仍然依照旧版本的篇章,旧版本上没有而新版本上有的,就作为续集刻印出来,(使苏东坡的文集)与欧阳修的文集一块流传于世。完成之后,教授王克修让我作序。 苏公才智杰出、奇异不凡。擅长议论,有气节。他章,刚刚下笔天下就都传诵。下至乡里田间,外至异族,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他的盛名是当时所没有的。他的名声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并驾齐驱,确实如天上的星斗,地上的高山,人们都想尽快见到他并钦佩仰慕他,怎么还需要作序呢?如果单看程侯现在刻印苏东坡文集的原因,我就不能不作序来介绍了。 苏公的文章的全集以前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各版本流行于世,因为年代久远,木头腐烂纸张破损,到今天已不完整了。,现在幸亏程侯敬仰思慕昔日的贤人,想到他的作品,多次寻访,使散乱丢失的,全都搜集到一起,合成一本文集,刻印后流传在世上。使我们郡九县的人,都能够看到它,都知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古代作品,没有浮夸之气。广大的四方郡县,甚至边远地区,也一定因为苏东坡的文章的流传,使人们都沾上它的香气。后世君子,也将争相刻印来使它流传,这样它又能流传得更久远。那么程侯让教者学者受益的想法,就不仅仅为了一个郡了,而是为了能够让其兼济天下,流传到后世无穷无尽。这使苏东坡的文章流传的功劳,难道不大吗?我因此愿意为它作序。
|
- 上一篇:请想一想华盛顿_阅读答案
- 下一篇: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