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中考试题 >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贞观政要·诚信第

  核心提示:《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阅读答案翻译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

《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信之为道大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①,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

【注】①永锡祚胤:锡,赐。祚,皇位。胤,子孙后代。意思即把帝位长久传下去。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欲以诈道训俗          训:训练             

    B.必资于德礼              资:凭借,依靠

    C.不可斯须而废也          斯须:片刻,一会儿   

    D.然后善善而恶恶          善善:褒扬善行

10.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唐太宗重视“诚信”的一组是(3分)

    ①佯怒以试群臣              ②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③不欲以诈道训俗            ④诚信立则下无二心

    ⑤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      ⑥能勤行之,甚有裨益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封德彝建议唐太宗假装生气来试探群臣,太宗以自己鄙视魏武帝的诡诈来驳斥,最终未采纳他的建议。

  B. 魏徵大胆指出,太宗十多年来对待臣子和百姓还没有达到诚实信用,虽有好的开端但没能够坚持到底。

  C. 太宗认为,正是听从了魏徵停止战争、振兴文教、布德施惠的建议,才有了后来的天下大治,远国来朝。

    D. 太宗待人以诚,广开言路,魏徵将诚信视为处理国家政务的大纲,君臣合力把诚信作为治国之根本。

12. 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成现代汉语。(9分)

(1)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3分)

(2)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3分)

(3)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3分)

  • 上一页
  • 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