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网【官方站】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移动版

主页 > 升学考试 > 自学考试 >

课本论据素材: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

  核心提示:课本论据素材: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这是我们用好材料的前提。我们只有对课本素材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多方面含义,才有可能找到课本素材与表达中心的关联点,我们分析得越...

课本论据素材: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

学会分析和开掘材料,这是我们用好材料的前提。我们只有对课本素材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多方面含义,才有可能找到课本素材与表达中心的关联点,我们分析得越透彻,从中发现的写作角度就越多,材料的利用率就越高。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中学课文中属于经典的范文,新课标很多版本的教材中都选有这首词,这首词意境高远、气势非凡,表现了革命领袖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和敢于激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如果善于分析和开掘材料,这则素材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适用于与“青春”“希望”“爱国”“责任”“胸怀”“理想”“英雄”“意气”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

经过分析和开掘,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以下几种写作角度:

思路一:阐述与“青春”“理想”相关的话题。《沁园春 长沙》一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青春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生命歌唱。词句充满了青春奋发的精神,充满了“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样激流勇进的气概,如果没有这种青春的理想和精神成长,就不会有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

思路二:阐述与“责任”“使命”相关的话题。从《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感受到他决心“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思路三:阐述与“意气”“胸怀”“境界”相关的话题。文如其人,有什么样的胸怀、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文采、境界和气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境界高远、气魄宏伟的佳作,在当时,可能有很多人的文学功底都超过毛泽东,但是由于他们缺少毛泽东那样的胸怀、精神和气概,所以形不成毛诗词中的境界。

再比如,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经典的古代,高中许多版本的教材中都选有此文。文章所表现出的“自然与心灵的对话”和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一直是历届考生运用的首选素材。2010年辽宁卷《苏轼的选择》和2011年高考江西卷《我自坦荡荡,何患无乐?》等均运用此素材,表现出苏轼光明磊落、坦荡一生的自然之乐和作者的志趣与取舍,立意深远,引用名言与化用诗句更使全篇的语言锦上添花。均成为当时的满分佳作。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对那些哲理深刻,内涵丰富的素材来讲,它们在高考中的运用范围是无限广阔的,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分析和开掘材料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