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5年语文高考热点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精要】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具体要求有:①理解诗歌中的字句,属于“鉴赏评价(D)”层级;②鉴赏古代诗...
1.(1)本诗颔联以乐景衬哀情。上林苑里鲜花盛开,细柳营前柳枝新绿,本是乐景;“徒”“漫”二字表明没有亲友一同欣赏,面对此景比没有美景时更增哀情。 (2)本诗结尾超出了一般感怀诗表达孤独伤感之情的局限,构思新颖。作者将思念化为祝愿,将孤独化为希冀,昂扬乐观,抒发了对洛阳万物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 2.(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⑵参考答案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参考答案二:“空”字好。 “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3.(1)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沧桑凄凉之感。 (2)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表达了一片伤心之情。 4.(1)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人头发上生出,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 5.(1)作者写了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村庄,这些都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描绘了秋季村庄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 (2)①这一句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又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②点明了题旨,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 6.(1)词的上阕描写了凋零殆尽的荷花、昏暗迷蒙的天空湖水和劳燕分飞的双燕,给人一种孤寂凄清的感觉;面对孤寂凄寒的景象,作者独自一人,孤单寂寞,充分表达了词人被撤职后的孤寂惆怅之感。 (2)这两句采用想象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同时,这两句还运用典故,借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寄予了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真挚深切的感情。 7.(1)诗中描写了一个欲报国杀敌却壮志难酬的英雄形象。他挑灯看剑,雄心振起,却发现宝剑只能挂在空斋,与琴为伴,未能赴边杀敌,情绪一跌千丈。 (2)用典。“莫邪”是古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此代指名剑,也暗喻自己才能卓越。“楼兰”为汉时西域古国,此处用典,以“楼兰”借指北方的金国,“斩楼兰”表现了自己为国杀敌的理想。用典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指明“用典”,解说意思对即可,不必指明典故出处) 8.(1)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 (2)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9.(1)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2)①思乡之情。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10.(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