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虽然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但是对于母语教育来说,不是一个一个单独施行,更不是一个一个分别实现的。在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式,虽然有侧重,也都是综合推进的。下面举例,讲一讲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第一个例子。杜甫《秋兴八首·之八》中:“香稻(一作红豆)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唐以后历代诗话都要提及的一个诗联。按照西化的语法教条,这里是“倒装”,如果翻译,一定要把它倒过来,才能说明白。但是,具有汉语语感的人鉴赏诗,懂得唐代律诗句法的人来鉴赏诗,不论是从事理与心理,还是从字理与义理,都能很快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在汉语里,词的意义能指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它在语境中的指向可以确定。文字的构意和词的本义是相关的,《说文解字》有两个部首,《言部》与《口部》,这两部所属的字分列清楚:前者仅限人的言语行为,后者含人的语言之外的口部行为,以及兽吼、鸟鸣及禽兽的口部行为。这是汉字因意构形自成系统的表现。“啄,鸟食也”,字在口部,所以它只能指向“红豆”;“粒,如米之小颗粒”,一定是“红豆”指向它。“栖,鸟息也”,从木,只能是“凤凰”所指向,也只能指向处所“枝”。字理与义理不容随意解释,不用把句子颠倒过来,也绝不会理解错误,这就是汉语语感的作用。古人对这两句诗有“语反而意奇”之评论,必须在“语反”中体会“意奇”,如果按西化的语法倒过来,就失落了审美的要素。这里含有很多关于汉语特点的知识,是要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的。体会与归纳的过程,既是对语理的积累、对思维的训练,又是在领会母语特点前提下对审美体验能力的提升,其中当然包含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第二个例子。汉语里有一类这样的词:“推”和“推开”、“拉”和“拉近”、“提”和“提起”、“按”和“按下”、“拔”和“拔出”、“插”和“插入”等,前面的单音词和后面的双音词的概念意义是一样的。加补语与不加补语,概念的内涵没有区别。“推”本身就含有向主体之外的运动方向,“拉”正相反,含有向主体之内的运动方向。“提”含有向上的用力方向,“按”含有向下的用力方向。具有汉语语感的人,就会知道后面的所谓“补语”,只不过是把动词的方位特点显性化,并不符合语法所说的“补语”的定义。但是,单音和双音在附加意义上是有区别的——方位特点显性化以后,呈现出的是动作已经完成的附加意义,相当于英语的“完成体”。“推”不强调动作完成与否,但“推开”已经有了结果,就变成了完成体。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英语的语法范畴,在汉语里是融在语义中的,汉语是一种缺少语法形式,特别重视意义的语言。通过言语作品慢慢归纳,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我们的归纳能力,我们对西化语法就可以展开讨论,对汉语词汇现象的理性认识就会增加,对汉语词汇的特点就会有更深的理解。这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文化的理解,这个过程更是思维的训练。
(责任编辑:86zhaokao.cn) |